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游戏评测 > 正文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来源:www.duoteyx.com    作者:amdin   时间:2021-02-07

人类对灾难的记忆,总会随着和平的日子,越来越模糊。奥马哈海滩上再没有硝烟和血污,数字“1944”只出现在导游分发的旅游纪念册。浪花轻拍海岸,鸽群与不知名的海鸟在阳光下惬意地吹着海风。切尔

人类对灾难的记忆,总会随着和平的日子,越来越模糊。

奥马哈海滩上再没有硝烟和血污,数字“1944”只出现在导游分发的旅游纪念册。浪花轻拍海岸,鸽群与不知名的海鸟在阳光下惬意地吹着海风。切尔诺贝利周边城镇的土壤里,锶元素和铯元素的同位素正在不断衰减,空气已经变得无害。一些乌克兰人因为低廉的房价,来到这里成家立业。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在遥远的东方,进入了买菜不下楼的时代,建立在消费性服务业基础上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当老一辈人心中对饥饿的恐惧,成为年轻人心中“该点哪家外卖”的困惑。核爆、饥荒、台风、洪水、地震、兵乱、太阳黑子剧烈波动甚至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广泛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灾难,早已脱离了人们的日常,或者说……大部分人的日常。

1999年没有出现诺查丹玛斯口中的“恐怖大王”从天而降,玛雅人的2012末日预言并没带来所谓的“第5太阳纪”,足以冰冻地球的风暴至今也未出现征兆。太阳东升西落,一切照旧。在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下,人类或多或少想象过那些使日常生活一去不复返的灾难景象,但终究止步于“想”。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可你也许不知道,有这样一群人从未止步于“想”——他们正在为此准备。比如随身携带救生哨、防水笔、防水笔记本、伞绳、应急药物、强光手电甚至多功能刀具,又比如在家中囤积足以使用数月的自热米饭、压缩饼干和脱水蔬果。

他们全是极端被害妄想症的患者,脑子都有问题?

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如去百度贴吧“生存狂”,认识认识这群中国的“末日准备者”。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1.

中国有个老词叫“杞人忧天”,“变革FPS”(以下简称为“变革”)在向我介绍自己的时候,很快就用到了这个词,“我愿意做个忧天的杞人”他这样介绍自己,并向我解释了一些他对于“生存狂”的理解。

“总有人要去做最坏的准备,而当人们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往往不会出现最坏的情况。这是一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想法,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责任”。“变革”是一名平时搬运“生存狂”相关视频的B站up主,也是一名生存狂。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在“生存狂”的眼中,“最坏的”往往并不相同,但大多不会跳出天灾人祸的范围。虽然在灾难片中,类似《独立日》这样的外星人入侵题材,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在生存狂吧,你不会看到有人去认真地讨论如何对抗外星人。

当“生存狂”们在和平年月囤积干粮,讨论那些以极低概率出现的极端现象时,他们同样在脚踏实地地进行思考。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思考如何应对地震、台风、洪水这些极端现象,确实和“脚踏实地”沾不上边。

但生存狂们并不会这样想,他们只是不断准备,准备,再准备。“变革”就在家里囤积了数箱900压缩干粮,不同种类的蔬菜和肉罐头,大量方便面、调味品以及保质期2年以上的自热食品。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根据经济实力和个人想法的差异,生存狂们会有不同程度的准备。一名40岁左右经济独立的生存狂,和一名20岁左右刚进入社会的生存狂,当然会拥有不同数量和品质的库存。但某些概念在这个圈子通用,比如一些和物资准备相关的名词,EDC、PSK和BOB。

EDC是Every Day Carry的缩写,意思是随身携带,所以物品选择必须兼顾轻便和实用,比如小型手电、镁片、线锯、多功能刀具以及高锰酸钾药片一类的应急药品。因为主打便携和实用,所以拒绝一切大型工具。最好的EDC是大约薄荷糖盒大小,能放在兜里,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PSK是Personal Survival Kit的缩写,意思是个人生存工具包,也被称为“求生宝盒”。PSK和EDC的概念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也有些细微的分别。比如PSK无须放在口袋里,可以放在家中或是汽车后备箱这种比较容易取得的地方。PSK不要求最便携,所以也可以多准备些像中型工具钳、无线电交流设备这种有一定体积的工具。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BOB是Bug Out Bag的缩写,意思是求生背包,可以理解为EDC和PSK的豪华升级版,重点在一个Out,所以它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名字——“跑路包”。通常理解下,“跑路包”的下限是满足求生者72小时的生存需求,上限则是在不影响行动的前提下,根据准备者自身能够负重的多少,携带更多用以应对不同情况的工具。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好的“跑路包”和户外爱好者的背包有些相似,但更侧重于生存。“跑路包”里行军粮、储水袋、净水器、睡袋、生火工具甚至防身工具都必不可少,毕竟生存是“跑路”最重要的目的。

在生存狂吧,吧友“jzha2442”这样向新人介绍三者的区别,“EDC是金箍棒,PSK是观音菩萨赐的三根毛,而BOB则是猪八戒想要分的那些行李”。金箍棒(EDC)几乎随时可以使用,但三根毛(PSK)可以提供金箍棒所无法实现的更多功能,行李(BOB)虽然最沉重,但里面的经书却是最重要的物资。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生存狂”们有着通用的概念,但根据不同的生存方式,他们也曾经出现过争端,并产生不同“流派”。虽然我们知道,不同“流派”在本质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生存。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菜刀党”和“囤货党”,“菜刀党”注重体能训练,强调如何高效使用武器获取甚至抢夺资源,而“囤货党”则注重物资囤积,强调在家建造安全基地,闭门不出。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在看到两个“流派”简单的介绍和争论后,我们不难看出一些问题。这显然是互联网上并不少见的,因为“网上谈兵”而产生的矛盾。毕竟出门寻找物资和闭门消耗存粮两种方式间,没有能明确划分到不同阵营的矛盾,只是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的不同应对方式。

游戏《这是我的战争》的玩法,就对这所谓的“流派”,进行了更贴近现实的演绎。

天黑之后,玩家们将扮演“菜刀党”,从定居点带着武器和工具外出搜索物资,在搜索期间也会遇到同样的战后幸存者,对于这些待在家里的“囤货党”,玩家可以自由决定是交易还是掠夺。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与此同时,其他幸存者扮演的“菜刀党”也有可能袭击玩家的定居点掠夺物资。当黎明到来,玩家带着物资回到定居点,就又成了个“囤货党”,将自己和伙伴们的堡垒建造得尽量坚固。

由此不难看出,在尽可能真实的灾难环境下,为了完成重要目标“活下去”,人们的身份可以在所谓的“菜刀”和“囤货”之间随意切换。在网络争论两种方式孰优孰劣,是否拥有实际意义确实让人质疑。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争论的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生存狂”虽然小众,但关注者的数量已有一定基础。即使其中大多数人停留在“关注”阶段,并未真正从准备EDC开始自己的“求生之路”,但也已是个不小的数字。

生存狂不是个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的词,他们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2020年初的特殊时期,一些自媒体对江城生存狂的报道,让这个圈子离开地堡走上地表。在无法出行的江城,一些生存狂凭借自己的干粮储备,保证了全家人在特殊时期的食物需求。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因为灾难的出现,他们的形象从忧天的杞人,短暂地成为擎天的阿特拉斯。所以“生存狂吧”的27万关注数在一年后的今天成为了33万,关注人数增长达到22%。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增长如今逐渐趋于停滞,互联网的宣传并不能真正使“生存狂”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只是短暂地因为新鲜感来到这里,并转眼将此抛诸脑后。

如果追本溯源,我们不难发现,生存狂的行为在我国并没有被全民效仿的必要,虽然这个概念在国外比在国内拥有更多拥趸,但终究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甚至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即是我们常说的PTSD有些关联。

2.

在上个世纪早期,概念意义上的“生存狂”名词就已经产生。当然“狂”只是我们这里的一个称呼,国外的这个概念叫Survivalism,也就是生存主义,下文也将统一称他们为“生存主义者”。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当科学界证实了这次发现,世界大国们马上开始了对核武器的研究和制造,几乎同时开始的美国“曼哈顿计划”和苏联“铀工程”备受关注。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当1945年世界最早也最著名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在日本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立刻就结束了。此后,战时美苏同盟因为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模式等多种原因,开启了长约半个世纪的冷战。而核威慑正是在冷战时期出现,并对普通老百姓造成广泛影响。

早期的生存主义,正诞生在对核战争的担忧上。

不同于科幻小说《三体》中地球人通过引力波发射系统,给三体人带来的名为“同归于尽”的威慑,现实中的“威慑纪元”引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恐慌。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开始了对原子弹防御工事一类民防项目的专门宣传和建造。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一声令下,大量放射性尘埃掩体就像早春破土的笋尖,在各大学校、银行的地下出现。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虽然,无论什么样的大量掩体,都无法在实质上防御核武器的破坏力,但还是能让非爆炸中心地区的幸存者们,免除直接接触放射性尘埃的威胁。当然,对恐慌民众的心理安慰,也是这些掩体的另一个作用。于是,截至1963年,仅纽约就已建成17448个辐射避难所。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冷战期间,美国成年人们读着诸如《如何在原子弹攻击下生存(Survival Under Atomic Attack)》和《核战生存技能手册(Nuclear War Survival Skills)》的政府小册子,孩子们看着政府推出的教育动画短片《躲避和掩护(Duck and cover)》,类似地堡的掩体就在家不远处甚至自家地下室。当危机仿佛近在咫尺,生存主义就此诞生。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此后直到1991年12月26日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解体,美苏境内都没有落下任何一颗核弹。但人们长期对于灾难的恐惧,却在文娱领域生根发芽,各式各样的灾难片百花齐放,一时间台风、地震、怪兽、巨蟒甚至外星人,各式各样的威胁把世界人民包了个圆。

与此同时,以战后废土为主题的“后启示录”游戏也成为了玩家的心头好。“Wasteland”(废土)系列初代早在1988年推出,“Fall Out”(辐射)系列同样早在1997年面世。直到今天,像《合金装备5:幻痛》或《死亡搁浅》这种警醒玩家核武器破坏力的游戏也陆续登场。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话说回来,美苏冷战结束了,那么,在此时期诞生的早期生存主义者们,是否放心了呢?

答案是——没有。

在冷战期间,生存主义者们就有了除战争以外的多种担忧,金融危机、社会秩序崩溃、电磁风暴和地震。他们也因为新的时代问题不断出现新的担忧。比如随着温室效应使厄尔尼洛现象愈加频繁,有可能会带来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问题,又或因为超级太阳风暴造成的全球电力系统瘫痪。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的2010至2014年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了名为《末日准备者》(Doomsday Preppers)的真人秀,这个4季50多集的真人秀有大量美国生存主义者出镜。

这些人有的担心海平面上升,搬迁到高海拔地带开始野外生活;有的担心生物恐怖主义,买下并改造出一个拥有多种发电方式,并具备紫外线空气过滤通道的地堡;有的担心电磁风暴瘫痪全球电力系统,自己在家玩起了无需电力,比“牧场物语”还真实的农渔一体化。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但因为《末日准备者》节目“真人秀”的性质,为了引发话题吸引更多收视率,有些在该节目中出镜的生存主义者们,并不那么贴近生活。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要么行为太极端,要么就太有钱砸着不心疼。

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和编辑Neil Genzlinger就用“过于荒谬地展示生存主义者群体,导致这个群体很容易成为公众的嘲讽对象”和“反生活”评价这系列节目。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曾经引发网络讨论的《末日准备者》确实拥有很高的收视率。不过,究竟有多少人把整个系列当作喜剧去看就说不定了,毕竟节目中专门设计有“为了狩猎野兽训练猫,但却连抓老鼠都失败的生存主义者”形象。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现实中的生存主义者不可能个个都像真人秀里那么极端,其实在“生存狂吧”和大量生存主义者心中,兴许都有这样一个概念——“生存主义者只在和平时期诞生”。

有一点毋庸置疑,在真正的乱世,人人都是生存主义者。即使在和平年代,仅需要一次和食物相关的危机,就很容易让大量家庭产生“屯粮”的习惯。

以我国举例,在发达程度远不如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早期,农村家庭都会有配有一个相对生活起居场所较为独立的“粮仓”。虽然实际占地达不到人们对“仓”的理解,但也足以放置为数不少且处理后可以长期保存的余粮。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当“屯粮”现象可能就发生在你或是你长辈的农村老家中时,生存主义距离我们的生活,就未必那么遥远。事实上,生存主义中重要的“避难所”概念,也许早在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窥见端倪。

3.

废土名作“辐射”系列中的《辐射:避难所》,就是一款让玩家专注于建造避难所的游戏。虽然为了免受核污染,游戏中的人类避难所建在了地下,但在核武器出现时的数百年前,福建土楼建筑就是当之无愧的人类顶级避难所之一。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福建土楼最早建于12世纪左右,是一种由专门加固材料建造的封闭大型建筑。无论土楼占地多大,外形是圆是方,通常都只有一个大门,所以它天然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性。在对福建土楼的研究中,漳州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里,直径70多米的二宜楼当属其中佼佼者。

二宜楼的外墙建造材料是以黄土、石灰和沙子为主要材料,辅以石块和竹片形成的“竹筋土墙”,类似于当今的钢筋混凝土。在它出现的十八世纪,特殊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防御钝器甚至火器。它的门框用花岗岩堆砌,为了有效抵御火攻,还设置了灵活的灭火机关。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无论是应对“空袭”丢锚钩,还是“土遁”挖地道,二宜楼的建造者都想好了应对策略。二宜楼高达16米、厚达2.53米的外墙,再加上至少1米深的石质地基,以及四周广阔的视野,想要进入这座“避难所”,夸张些说确实“比登天还难”。

当目标是摧毁一座坚不可破的堡垒,我们当然下意识地会想到从内部破坏。在排除掉“里应外合”的可能性后,想要通过“围城”使守军断水断粮,对于福建土楼的敌人来说同样很难实现。毕竟土楼内不仅储存着大量粮食,有专门饲养家畜的空间,甚至还有几口公用水井。真要论起持久战,还不知道攻守双方谁先缴枪。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在二宜楼等土楼建筑诞生的时期,客家人和福佬人互为世仇,持续地激烈内斗,再辅以野兽和流匪的威胁,每个土楼居民都是生存主义者。在古代防御工事无法抵御现代武器的今天,土楼建筑成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和平年代的游客们来到这里,有关“避难所”的记忆,兴许会在每个人的心底产生回响。

当更多人发现“屯粮”和“避难所”距离自己不远时,也许人们会用更平常的眼光,看向聚集在“生存狂吧”的人们。毕竟,如何看待这群在和平年代还想着“深挖洞,广积粮”的“怪咖”,是一个全球共通的问题。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生存主义者是潜在恐怖分子”的观点。但当我们聊起这件事,不妨提一提庄子和他的“屠龙术”。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屠龙术”出典《庄子·杂篇·列御寇》,大概意思是有个人为了学“屠龙术”散尽了家财,最后却学会了虽然深奥,但并不实用的技巧。

此后,“屠龙术”就成为了那些“没用”知识的一个代名词。今天的“屠龙术”,依然是长辈在茶余饭后告诫小辈的谈资,以类似“从前有个人学会了屠龙,但是学成之后却发现世界上没有龙”的改编版本广为流传。

生存主义者们学习的知识,看上去就是一种“屠龙术”。像如何使用镁棒引火、在净水的多种方式间如何取舍、线锯的实用性到底怎么样等问题,都可以被打火机、矿泉水和钢锯反驳,至于“09、13单兵”和“18陆勤”哪种自热食品口味更好,则更让今天的外卖一族完全无法理解。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在没有“龙”的和平年代,这群会“屠龙”的人,是否会整日想着搞个大新闻——“没有龙我们自己造”呢?这是一个因为对生存主义者持有刻板印象,才会产生的典型怀疑。

今天的生存主义者们,才没有那么极端。

4.

不管是在百度贴吧还是相关论坛,为数更多的生存主义者,只是将“居安思危”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并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将学习“生存”技能视为自己的爱好。在如今亚文化圈“百家争鸣”的互联网,无论拥有怎样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也许都并不意外。

他们会购买一些可以长期保存的压缩、脱水食品,但也会在保质期临近前,消耗掉这些存粮并再次购入。至于常备一些短期的蔬果,在当下已经是大部分家庭都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今天,越来越多以“创造”和“生存”为主题的作品,正在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玩家们玩着《七日杀》《腐蚀》和《森林》,坚持不懈地“要致富先撸树”,娱乐圈出现了像《极限挑战》的户外真人秀,纪录片爱好者追逐着贝爷的《荒野求生》和德爷的《单挑荒野》,而在B站,澳洲小哥徒手建造的视频合集,也早已经拥有824万的播放量。

看起来,即使在和平年代,也并非只有生存主义者们才会产生和生存相关的爱好。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在更多生存主义者的眼中,即使他们比起普通大众,具备更多的“屠龙”知识,但仍旧没有人会希望真的出现这样一条将日常生活吞噬殆尽的“龙”。

在简短的对谈结束时,“变革”告诉我“我当然希望我的准备永远也用不上,但我会始终记住准备的意义——增加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机会”。

在“生存狂吧”的精品帖里,有标题典出明朝《拜月亭记》中“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的,名为“宁当盛世犬,不做乱世人”的标红精品帖。吧友“和风旭日”看到一组通过拼合手法表现战争残酷的作品,又看见自己身旁快满周岁的儿子,他发出一条帖子记录自己当下的感受“愿有生之年不遇战争副本”。

很快,这条帖子就被小吧“加精”(标注为精品帖)。

你可能不会相信,33万老哥正在贴吧“建造辐射避难所”

也许,这不仅是生存主义者们的愿望,更是全人类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百度贴吧“生存狂吧”

2. 《土楼来了》 作者:星球研究所

3. 《核武器、美苏关系与冷战的起源》作者: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赵学功

4. The people who moved to Chernobyl 作者:Zhanna Bezpiatchuk

5. Doomsday Has Its Day in the Sun 作者:Neil Genzlinger

    多特单机游戏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认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描述!

    游戏老司机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热门资讯 更多